Benno Moiseiwitsch Plays Schumann & Brahms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Benno Moiseiwitsch Plays Schumann & Brahms

表演者: 莫伊塞维奇

流派: 古典

专辑类型: 专辑

介质: CD

发行时间: 1995-04-06

唱片数: 1

出版者: Testament

条形码: 0749677102326

专辑简介


舒曼谱写这部“幻想曲”,是和他生命中的女人——克拉拉·舒曼密切相关的。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描写和克拉拉的分离之苦、思念之情的。很多乐迷应该很熟悉舒曼和克拉拉的苦恋故事,我就不赘述了。这段苦恋最后是以走上法庭终成结果的,从中可以看到两位恋人意志的坚决、对彼此的倾心。这是一段近乎童话般美妙的恋情——舒曼是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也是音乐史上公认的浪漫派音乐的高峰,克拉拉则是整整一代人中最伟大的女性钢琴家之一。
  在舒曼过早地逝世后,克拉拉把她的精力和演奏才能主要用来推广和宣扬舒曼的音乐作品,以及两人都很欣赏的勃拉姆斯的作品。顺便在此提一个也许很多人不注意的事实——英国钢琴家所罗门从传承上说是克拉拉·舒曼的传人(他的老师是克拉拉的学生)。从所罗门古典、细腻而又充满美感的演奏中,我们可以依稀想象出克拉拉的演奏风采。
  我们现在所听到的3乐章的“C大调幻想曲”就是在其第一乐章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作品的后两个乐章,则是为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可以出版的音乐作品。舒曼希望靠这部新作品的乐谱销售来募集一些资金,贡献给当时进行的一个在波恩为贝多芬立一座塑像的工程。最后,这座雕像在众多爱乐者的筹集下完成了,其中出资最多的是钢琴大师李斯特,为此舒曼在出版乐谱时把“C大调幻想曲”题献给李斯特。但根据乐史记载,虽然李斯特在私下里演奏过这部作品,但从未在公开的音乐会上弹奏它。确实,虽然“幻想曲”中也有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段落,但总体上说,它高度内在的性格和表达方式,并不太适合炫技大师李斯特。同时代的钢琴家里,克拉拉·舒曼确实是更佳的演绎人选。
  从音乐结构和情绪来看,三个乐章中,中间的第2乐章相对结构最传统而明晰,大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连接头、尾两个异常美妙而情绪化的乐章。
  第一乐章如前所述,写于舒曼和克拉拉分离的日子,刻画的是一种激烈、浓烈、但表达方式十分内在的强烈痛苦情绪。按舒曼自己的说法,这是他写过的最“激情”的篇页之一。请注意这里的“激情”,并不是指作品充斥着各种fff、各种惊叹号。这是一种表面波澜不大,但内里惊涛万丈的十分内省的艺术表达。音乐的结构也比较“幻想”而自由。虽然舒曼和李斯特一般同被归入“浪漫派作曲家”,但两人的音乐性格、手法,差异是很大的,李斯特要外在、华丽、喧嚣得多,而舒曼的音乐则始终内在、精致、沉静。
  在第三乐章里,音乐静静地流淌,甚至在某些片段里达到某种“静止”的出神状态。这是极其内在的音乐、极富于幻想气息的音乐,每个音符都似乎那么静谧、那么神秘而富有意味、那么余韵不绝,就如同舒曼所引用的诗句的描述——只为那在暗中谛听的人鸣响。在我听来,在这里,音乐已经达到了某种方面的极致,代表着钢琴独奏作品感情表达能力和境界塑造能力的极致——不是靠大鸣大放、强弱对比、也不是靠歌唱性的旋律、糖精味的曲调——在这里,音乐线条如同诗句般平静地行进、徜徉,令懂听的听者浮想联翩。简单地说,这是神来之笔,几乎难以解释,也难以复制。在舒曼本人的笔下,此后也没有再出现这样的乐章。在境界方面,我认为这个乐章足以和贝多芬的某些晚期钢琴奏鸣曲并列,成为钢琴独奏音乐中的奇葩。
  不言而喻,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是非常难演奏好的曲目,不同的钢琴家,对它的演绎,其水平和境界高下之别,也是分得一清二楚的。特别是听过好的演奏版本后,再听不够好的,简直是无法卒听的。有些曲目演绎好坏差别不大,但舒曼的很多优秀作品,非常讲究演绎,不够好的演绎,对作品的欣赏影响很大。“C大调幻想曲”里精妙而灵活的节奏、优美轻柔的触键、力度的精致变化、乐句的“呼吸”和连贯,都非常难做好。年轻的钢琴家很少有敢弹这部作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年轻人很难弹得好的。
  前辈大师莫伊塞维奇在晚年录制的版本,CD由Testament出品。CD上除了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外,还有舒曼的Fantasiestuck(一般也翻译做“幻想曲”,由八首短曲构成)、勃拉姆斯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演奏都非常精彩。

曲目


Fant in C, Op.17: I. Durchaus Phantastisch Und Leidenschaftlich Vorzutra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