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lez: Orchestral works & chamber music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Boulez: Orchestral works & chamber music

又名: 布列兹:复调X;为力而作的诗等

表演者: Pierre Boulez/Yvonne Loriod/Sinfonieorchester des Südwestfunks/Hans Rosbaud/Michel Bouquet/Eva-Maria Rogner/Ensemble Domaine Musical Paris

流派: 古典

专辑类型: CD

介质: Audio CD

发行时间: 2000

唱片数: 1

出版者: Col Legno

条形码: 5099702050920

专辑简介


布列兹(BOULEZ,Pierre)
  
  法国作曲家、评论家兼乐队指挥。1925年3月26日生于法国卢瓦区的蒙布利松(MonBrison),父亲是位工程师。也许是由于家庭的影响,小布列兹尽管很有音乐才能并学习钢琴,但却更喜欢数学,甚至还上过里昂大学的高级数学班。直到1943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之后,才最终确定了他的音乐道路。巴黎音乐学院对布列兹有直接影响的教授是:奥利维埃· 梅西昂(和声与音乐分忻)、安德烈·沃拉布格(Andree Vaurabourg,对位)、勒内·莱博维茨〔Rene Leibowitz,序列作曲法)。
  
  1946年经奥涅格(A·Honeggner)推荐,布列兹担任了“雷诺-巴洛特剧团”的舞台音乐指导。他逐步地得到承认和支持,利用剧场举办音乐会,创建了以宣传现代音乐为主要宗旨的“音乐天地”(Domaine musical),并保持这一事业的领导职位至1967午。这项事业使他熟悉了指挥业务,为他日后成为法国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铺设了道路。早期的主要作品足;《长笛与钢琴奏鸣曲》(1946);第一、第二钢琴奏鸣曲(1946,1947);《婚颜》第一稿(visage nuptial,1946);《水的太阳》(Soleil des eaux,1948)。
  
  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是布列兹创作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和艺术上逐渐成熟的时期,直接的起阅是梅西昂一部作品的启示。布列兹从学生时代起就是“新维也纳乐派”的积极追随者,但他并不满意勋伯格的方法。传统的十二音技法只限于音高的序列控制,而他的理想则是建立—个更全而合理地组织音响材料的结构体系。问题是究竞怎样做才好,布列兹与其他一些激进的作曲家们当时还未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1949年,梅西昂在达姆斯达特发表了他的《时值与力度的模式》,这部作品使用了一个集音高、时值、力度、音色为—体的“超级序列”。尽管梅西昂本来的用意“是为了让那些伸延到不同音区的同类音高,获得八度、演奏法、力度和时值的变化”,而且做得有些漫不经心,但对于年轻的布列兹却起到了神奇般的点化作用。他顿时领悟到,从梅西昂再向前跨进一步,就是他的理想。于是,布列兹和施托克豪森等一批敏感的作曲家们便都立即投人了新体系的试验。将传统的序列作曲原理扩展到对音高、时值、力度、音色等所有音乐参数的全面控制,这就是所谓的“整体序列法”。在这个过程中,布列兹实现了与传统序列主义的决裂,他在1952年发表的讣告式的评论《勋伯格死了!》就是这一立场的强烈反映。他用整体序列技术写的第一部作品是《复凋x》(Polyphnie X,1951)。标题中的“X”是音乐结构图式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还有:《磁带录音机的两个练习》(1951-1952)、《结构第一号》(1952)、《没有主人的锤子》(1955)、《第三钢琴奏呜曲》(1957)等。
  
  从50年代中叶起,布列兹尽管在法国还较少为人所知,在其他欧洲国家却渐渐有了响。1958年应西南德广播电台音乐总监斯托贝尔(H·Strobel)的邀请迁居到西德的巴德-巴登市(Baden—Baden),1960—1966年任巴莱(Bale)音乐学院的作曲、音乐分析教授兼乐队指挥,其间曾到美国哈弗大学讲学(1962-1963)并发表理论著作《今日音乐的思考》。
  
  60年代,布列兹因其聪慧的个人天赋、敏锐的听觉以及作为个作曲家、理论家、教授所具备的音乐素养,他的指挥活动愈来愈受到国际乐坛的关注:1963年在巴黎歌剧院指挥演出了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1966年在拜罗伊特指挥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在与克利夫兰(Cleveland)乐团多次合作之后,1970-1971年任该乐团音乐顾问;1971—1975年被聘为英国BBC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同时还兼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指导至1977年。1975年底,布列兹应法国政府邀请,回国主持蓬皮杜中心的“音乐与声学协调研究所”(I.R.G.A.M)的工作。他亲自组建并指挥所辖的“现代乐团”(EIC),经常到世界各地演出20世纪的经典和新创作的作品。1976年,法国的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授予他终身教授职位。1982年荣获巴黎市音乐大奖。近年来,布列兹己成为世界公认的现代音乐的权成解释者,是5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音乐的几位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布列兹1960年以后的重要作品包括:《绰影》(Pli selon pli,1957-1962)、《结构第二号》(Structures II,1961)、《形·倍·棱》(Fiqures/Doubles/Prismes,1964)、《弦乐集》(Le Livre pour cordes,1968)、《域》(Domaines,1968)、《碎裂-复合》(Eclat-Multiplet,1969)、《祭奠马代尔纳》(Ritue1 in Memoriam Maderna, 1974-1975)、《应答曲》(Repons,1981-1984)。他成熟时期创作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新颖、音响丰富,节奏灵巧,情感强烈,形式严谨,偏爱有文学意境的题材,有明显的非欧音乐倾向。理论著作方面,除前面已经提到的《今日音乐的思考》之外还应当列出《学艺手记》(Releves d'apprenti,1966)、《随意与巧合》(Par volonte et par hasard,1975、《构思中的音乐》(La Musique en projet,1981)。
  
  聆听布列兹的音乐是会遇到不少困难的,他在西方公众中首先是作为一个严肃、执着的探索者而受人尊敬,他的艺术的真正价值还须经受时间的考验。
  (文/杨通八 摘自《现代音乐欣赏词典》)

曲目


1.Polyphonie X, for 18 instruments (withdrawn by composer)
2.Poesie pour pouvoir, for 5-track tape and 3 orchestra groups
3.Tombeau (5th part of "Pli selon pli"), for soprano & orchestra
4.Structures, Book II, for 2 pia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