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ze: Symphony No.7, Barcarola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Henze: Symphony No.7, Barcarola

表演者: Simon Rattle/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介质: Audio CD

发行时间: 1993-09-13

唱片数: 1

出版者: EMI

条形码: 0077775476224

专辑简介


以下是作曲家亲自为这两部作品写的介绍
  为大型管弦乐队所作的船歌
  应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之邀,我于1979年的秋季写下了这部关于水的音乐作品,1980年4月22日该乐团在首席指挥G.阿尔布莱希特的指挥下首演。
  这部作品以慢速的引子和快速的动机,召唤出一个古老的单乐章序曲形式。慢速的部分引领我们走进最重要的两个素材。其一是号角般的复调低音的鸣响,约略使人想起蒙特威尔第的风格,如同一声传唤、一次挑战、一个号令、一场集会。在这里,我想象得出冥府的摆渡船夫用木筏承载着死魂灵,涉过冥河(希腊神话中,围绕于死者灵魂所存在的冥府的河流——译注)去往另一世界,通向彼岸前所听到的召唤。末了,船歌主题藉以中提琴的独奏时隐时现,一听到它,我们就愈发加深了前面仅作为前奏曲的丧葬挽歌的印象,尤其是弦乐的表达。
  第二部分是一个快速部的中心展开。在这是我想象得出涉过冥河的人,一个垂死的人看见一连串他过往韶光中真切的断片,在他记忆的眼前疾速闪现,种种思虑抽绎成无数的画面。我在船歌主题的处理上,包括引用选自我的歌剧《濒河》(We come to the River)中的船歌和上述提及的哀歌,把一系列的变奏曲形式寓于这一部分中,用小号与长号不断地重复被打断的冥府摆渡者的音乐主题。
  作品的快速部分也可以理解成为漂泊者即奥德赛的回归,一个疾风骤雨的黎明,长夜已央,奥德赛在熹微的晨光中苏醒过来,他突然发现自己躺在伊扎卡的河岸边——回到了故乡。
  第七交响曲
  1982年为纪念柏林爱乐乐团百年团庆,我应邀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并于1984年交由该团首演。
  这部作品是我所有的管弦乐作品中植根于古典模式最深的一部。我试图不断地结合奏鸣曲式,耐人寻味而又令人信服地置于变化着的律动中,如果要想让一部交响曲变得富有效果,那就要学会怎样全面运用那些不可或缺的对比性元素,它们有如相互攻击的敌对双方,在冲突中和所包含的基本主题内容永无止体地磨擦生发出新的音乐材料。
  我的作品目录中包括所有奏鸣曲式的交响曲,都是具有明确意义的赠礼,甚至包括其他一些作品,例如《交替圣歌》、《为双簧管和竖琴而作的双协奏曲》以及歌剧《巴萨列茨》中那些没有得到充分展开的地方。我曾一次次摸索着通向贝多芬传统的道路。我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部德国化的交响曲,它与德国素材有关,第一乐章是一百阿莱曼德——一支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民间舞曲,当它发展得越来越充分时,那些保留了个性化的风格和旋律性的元素,为它赢得了持续的张力和活力。
  第二乐章——曾写进艺术歌曲——写法上是相当真切率直的:我把它看作一种葬仪上的颂歌,一阕哀歌,一道独白。
  第三乐章采用了谐谑曲的形式,带有互异的变奏、三重奏和反复乐段。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曾经罹受的苦难岁月,他被禁闭在图宾根(Tubingen)的精神病院中,除了遭受36年最可怖的精神折磨外,还有来自政府的迫害。
  第四乐章,终曲——实际上是一首间用荷尔德林晚期的诗歌《宾生半调》(Half of Life)所写的管弦乐曲,表现了积极与颓唐幻象的对照,以及对人生的虚无和冷酷而失语的世界的末世天启录般的洞察。

曲目


1. Barcarola for large orchestra, in memoriam Paul Dessau (1979)
2-5. Symphony No.7 (1983/84)
关键词:Henze Symphony No 7 Barcarola